新闻中心/News Center

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赵永华教授在莫斯科大学举行俄文新书发布会

  • 2017-05-08

2017年4月,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赵永华教授的专著《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1898-1956)》俄文版由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社出版。4月17日,新书发布会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举行,来自中国及俄罗斯的近四十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发布会举办之际,我国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特发来视频祝贺该书的出版。他以海外华文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来类比在华俄文报刊对于俄罗斯新闻史研究的重要性,指出这本著作是对俄罗斯新闻史研究的重要促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教授发来贺信。她认为该书俄文版不仅对中俄新闻传播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俄文化交流的实践与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资料。伊志宏教授还提到,2017年恰逢中国人民大学成立8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坚持“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的理念,打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而该书的出版正是中国人民大学和莫斯科大学长期交流合作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郭庆光教授在贺词中提到,赵永华教授的这本书是中俄新闻史研究领域的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举行的新书发布会,是双方高校进行友好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也发来贺信,对于该书俄文版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称该书的出版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的大事,开拓了中国新闻学术的国际影响。

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瓦尔丹诺娃教授在发布会现场致辞。她谈到,赵永华教授这本俄文书的出版,是“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成立以来加强中俄学术界友谊的第一个标志性的时刻。

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俄中大众传播、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扎伊采夫教授在发言中祝贺赵永华教授完成了她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他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特别是赵永华教授在培养学生、科研合作方面给予莫大新闻系的帮助表示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辉锋教授,贾文山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黄煜教授参加了本次发布会。张辉锋教授表示,在“中俄媒体交流年”的框架下,人大新闻学院愿意加强与莫大等国外高校的合作,而赵永华教授也将在此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贾文山教授站在全球史研究的高度对赵永华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认为这是全球传播史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黄煜教授认为俄罗斯人在华办报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史料,希望在赵永华教授以及俄罗斯学者们的钻研下,相关研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出席发布会并发言的还有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副系主任卢金娜、副系主任斯米尔诺娃、副系主任格鲁莎、外事负责人格拉德科娃,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副系主任科巴拉泽教授,国家服务与管理国际学院伊拉里奥诺娃教授等俄罗斯专家学者,以及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斯马拉科娃女士。

2016年7月,受“中俄媒体交流年”中方组委会的委托,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成立了由中俄多所知名高校组成的“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此次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召开的《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1898-1956)》俄文版新书发布会是该联盟框架下的重要合作成果。

在该书写作期间,赵永华教授曾多次赴俄罗斯,遍访该国档案馆和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文献。她还专门用了一年时间,在俄罗斯仔细阅读了在华出版的俄文老报纸的原件,以此奠定了研究的基础。该书的研究内容彰显了跨文化、跨学科、跨国别的特点,涉及宏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

该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俄罗斯人在华办报的历史画面,概括总结了各种不同性质的俄文报刊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在华出版的俄文报刊,从1898年起到20世纪50年代,总共出版了约500种,前后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即沙皇俄国时期和苏联时期,也正是由于经历了前后两种不同的国家制度,使得在华俄文报刊的根本性质不同于其他在华的外文报刊,它们并不都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舆论机关。在华出版的俄文报刊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即沙皇御用报刊、侨民报刊、苏联官方报刊;其中的侨民报刊,又细分为反苏、拥苏、中间三种。

通过对在华俄文报刊的全面考察,该书对在华外报做出了新的判断:外报中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既有维护本国利益的,也有坚决反对祖国的;既有政党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既有反华侵华的,也有与华友好的。某些在华外报确实是侵华的舆论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另一些在华外报对中外文化交流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书的研究成果补充和修正了传统新闻史学关于在华外报的性质的基本观点和认识。

该书的中文版出版于2006年11月,是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第一本全面阐述某一国家在华新闻传播历史的专著。该书不仅是中国国内第一本,也是俄罗斯第一本关于在华俄文报刊历史的专著。其出版不仅对中国新闻史、俄苏新闻史的教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近代史、中俄(中苏)文化交流史、中俄(中苏)关系史、在华俄侨史和跨文化传播史的研究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