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中心副主任许勤华教授率团赴美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讨会

  • 2017-11-21

11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两校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讨会在美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率团参加研讨会,代表团成员还有商学院教授陈甬军,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环境学院王克和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刘旭。

中石化原董事长、全国政协常委傅成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国际能源论坛秘书长孙贤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机电工程署署长太平绅士薛永恒,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部副部长程梦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刘强等中方嘉宾和国际能源署原署长田中伸男、国际能源署副署长Paul Simons、印度尼西亚大学Mari Pangestu教授、高盛集团环境市场部主任Kyung-Ah Park、麦肯锡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Jonathan Woetzel、阿塞拜疆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Gulmira Rzayeva、花旗集团环境金融部主任Michael Eckhart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沙特等多国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

19日,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举行欢迎晚宴,中心首席研究员、前美国能源部副部长David Sandalow主持晚宴。

中石化原董事长、全国政协常委傅成玉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Merit Janow致欢迎辞。

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发展经济学教授Jeffrey Sachs作主旨发言。他对中方代表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强调,中国正在向全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具有和平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一带一路”将促进沿线地区的低碳发展和文化融合实施前景积极乐观。

11月20日,研讨会在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厅举办。整个会议由主旨发言、“一带一路”倡议及其绿色发展介绍、“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一带一路”绿色背景下的传统能源发展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等五个部分组成。David Sandalow和许勤华主持研讨会。

陈甬军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各国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首先是一个商业模式。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而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中国的“一带一路”可以为沿线各国启动优惠的资金支持,沿线国家得到发展后税基逐步扩大,具有偿还资金的能力,从而使得“一带一路”地区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此外,“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贡献了新的制度和观念。

赵锡军表示,资本市场将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推进的重要目标就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中国国家发改委和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所需资金量将分别达到10.6万亿和26万亿美元。中国政府计划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带动1350亿美元投资。当前,对“一带一路”能源金融的研究要远落后于实践。未来,“一带一路”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两个路径实现:其一是将传统金融绿色化,即将传统证券转变为绿色证券、传统基金转变为绿色基金;其二是开发新的绿色金融工具,比如建立清洁技术交易市场。

王克认为,可再生能源将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也与中国为完成巴黎气候协议减排目标而实施的措施紧密相关。能效、可再生能源和电气化率是中国减排政策的三个支柱。中国计划到2050年将能源利用的电气化率提升至35%,风能和太阳能在发电结构中的比重将提升至60%。未来三十年,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可以供“一带一路”国家借鉴。中国政府应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减低清洁技术发电成本。这一点上中美之间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刘旭表示,传统能源在“一带一路”合作推进过程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贫困”问题的解决将首先带动区域的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的增长。传统能源的清洁化技术在不断进步,促进了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传统能源中天然气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国家同时存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广大的天然气消费市场。因此,天然气的国家合作将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勤华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应该在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在以上领域的政策研究具有一定的领先性,有深厚的学科基础与优势,此次会议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科研的国际性。双方通过合作研究可以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美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同时促进信息和数据分享,扩大中美人文交流的科学性。

Sandalow教授表示,尽管关于“一带一路”的理解仍存在多种不同声音和看法,但无疑中国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可再生能源将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两家能源中心将在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研究种子基金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加强科研合作,并努力使这种研讨会机制长期可持续地进行。

21日,研究团队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组织的有100余人参加的校园对话活动。陈甬军、赵锡军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出访研究团队分别就“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设想、关于“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融资和绿色金融问题与哥大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