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Research

关雪凌 祝明侠:俄罗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

  • 2018-09-02

摘要:在经历了2015、2016年连续两年的经济衰退后,2017年俄罗斯经济走出衰退进入增长期。但从俄罗斯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增长始终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难题。本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视角,在分析俄罗斯三次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对1999—2016年间俄罗斯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合理化进行度量,发现俄罗斯产业结构一直向高级化方向转变,但其产业结构合理化依旧存在问题。在对俄罗斯三次产业产值及产业结构分析中发现,三次产业的增长对俄罗斯总产出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难以实现最优发展模式,只能实现相对有利的发展模式,即第二产业优先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优先于第一产业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经济增长;结构调整


一、引言


在经历了2015、2016年连续两年的经济衰退后,2017年俄罗斯经济走出衰退进入增长期,成2014年以来俄罗斯经济表现最好的一年。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预测,2017年俄罗斯经济将增长2.1%,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调高了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预期。据此,普京总统称2017年对俄罗斯而言是成功之年。但从俄罗斯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增长始终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难题。因此,探究俄罗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我们预测俄罗斯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核心问题,也是俄罗斯能否实现经济强国的关键所在。


苏联解体后,作为转轨国家的典型代表,俄罗斯的经济转轨、经济增长及发展模式一直备受关注。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和华盛顿共识的引导下,俄罗斯独立初期采取了激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经济持续负增长[1],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再次加剧了其经济颓势。1999年,随着乌拉尔石油均价由上年的10.3美元/桶上涨到15.2美元/桶,俄罗斯经济强势复苏[2]。普京担任总统后,提出“强国富民”的治国理念,大力加强经济制度建设,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改革,干预、规范市场经济运行,俄罗斯开始实现连续正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经济连续十年呈现稳定的快速增长趋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2009年GDP增长率骤降至-7.81%,2010年之后,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跌,GDP增长率由2010年的4.5%降至2016年的-0.2%[3]。所有这一切问题的发生,再次暴露出长期阻碍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严重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作为资源依赖型国家,俄罗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油气资源,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显著。从长期发展来看,石油出口难以支撑俄罗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俄罗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事实上,随着1999年以来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俄罗斯政府已意识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提出了结构调整的目标,实行积极的工业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高级化,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持续发展。从普京总统上任之初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到离任前提出的《关于俄罗斯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无论是 “向结构改革过渡”任务的提出,还是“优化产业结构”措施的逐步落实,都反映出俄罗斯政府对于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中结构失衡问题的高度关注[4]。2016年3月,俄罗斯政府出台反危机计划,明确指出将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政府工作重点。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广泛。科林·克拉克(1940)[5]较早注意到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他在威廉·配第关于收入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对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三次产业劳动力投入与产出数据计量分析,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移过程。此后的学者中,库兹涅茨、钱纳里及罗斯托的研究较有代表性。库兹涅茨(1957)选取50个国家的产业数据加以测算分析,发现制造业产值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存在一致性,认为产业结构变动与知识产量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共同影响经济增长。在《各国的经济增长》[6]中,库兹涅茨详细分析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的份额变动趋势及生产结构与产值增长的相互关系[1]。钱纳里(1960)选取51国数据对产业增长的决定因素加以分析,认为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变化方面,工业化模式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2]。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9)中,钱纳里进一步肯定了经济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增长过程的实质性区别根源于二者的结构关系不同[3]。罗斯托(1962)认为研究现代经济增长时必须考虑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此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加以肯定,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反作用于经济增长这一事实。如Kongsamut,Piyabha et al.(2001)研究发现,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变迁,各产业部门产量和就业量会发生变化,其中,农业部门的产量和就业量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相对稳定,服务业部门则不断上升[4]。


国内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早期多集中于理论说明及规范分析,近年来相关研究中,运用数理经济学与计量模型的定量研究不断增多。干春晖,郑若谷等(2011)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础上构建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政府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应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5]。黄茂兴,李军军(2009)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测算分析,认为技术选择与合理的资本深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增长[6]。刘伟,张辉实证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被技术进步替代[7]。此外,王宇(2011)、张辉(2013)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关于俄罗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曲文轶(2007)对俄罗斯发展中所面临的产业结构“原料化”问题加以分析,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俄罗斯产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8]。关雪凌,宫艳华(2010)对俄罗斯产业结构“优化”与“恶化”并存的“双元”现象加以分析,指出俄罗斯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并说明俄罗斯在国际分工中定位的困境[9]。郭晓琼(2011)从供给与需求方面对俄罗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关系加以分析,总结出俄罗斯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借鉴[10]。程伟(2009)、郭连成(2012)等也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


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相对完善,对分析俄罗斯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考虑到关于俄罗斯的既有研究多为理论说明且存在数据的时滞性,本文选用数理模型对近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更为直观地展现俄罗斯产业结构发展情况及调整方向。


三、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俄罗斯独立至今,经济增长趋势波动起伏明显(如图1)。根据GDP增长速度,俄罗斯经济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为转型性经济危机阶段(1992-1998年),在这一阶段,经济一直处于负增长(1997年除外);第二阶段为恢复性经济增长阶段(1999-2002年),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期初增长势头迅猛,后期有所下滑;第三阶段为经济稳定增长阶段(2003-2008年),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稳定、快速,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且2003、2004、2006及2007四个年份的增长率超过7%;第四阶段为后危机经济增长阶段(2009年至今),危机后初期,俄罗斯GDP增长率骤降至-7.81%,2010年后俄罗斯GDP恢复正向增长,但增长幅度持续下降。考虑到俄罗斯在转型性经济危机阶段实行“休克疗法”对国内经济体变革具有特殊性,且统计数据口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着重对俄罗斯1999年至今的经济数据加以分析。


图1  1992至2016年俄罗斯GDP增长率      (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市场价格GDP年增长率基于不变价本币计算。


(一)三次产业变动趋势分析


1.三次产业比重变动


从三次产业总体变动趋势来看,1999至2016年间,俄罗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1),即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比重向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其中,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999年为7.31%,此后波动下降,至2012年降至最低点3.67%。2013年至今,俄罗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开始持续缓慢增加,但始终在5%以下,201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4.74%,为近十年内最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明显的“升-降-升-降”趋势,由1999年的37.23%上升至37.95%后波动降低,2003年降至32.57%,此后连续两年增长至38.08%后开始波动下降,至 2016年这一比重降至32.42%。作为俄罗斯三次产业中对GDP贡献率最高的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999年为55.45%,此后占比不断增长,至2003年增长至61.17%,2004、2005出现短暂下降,随后年份大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2009年至今,俄罗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在61%以上。2016年,俄罗斯服务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62.84%,相比1999年增加了7.39%。


表1  1999至2016年俄罗斯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       (单位:百分比)


年份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99

7.31

37.23

55.45

2000

6.43

37.95

55.62

2001

6.59

35.70

57.71

2002

6.30

32.77

60.94

2003

6.26

32.57

61.17

2004

5.62

36.33

58.05

2005

4.97

38.08

56.96

2006

4.52

37.23

58.25

2007

4.41

36.44

59.15

2008

4.40

36.12

59.48

2009

4.69

33.64

61.67

2010

3.87

34.70

61.43

2011

3.96

33.83

62.21

2012

3.67

33.47

62.86

2013

3.82

32.87

63.31

2014

4.07

32.07

63.86

2015

4.56

32.79

62.65

2016

4.74

32.42

62.84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统计数据汇总整理。


注:增加值为所有产出相加再减去中间投入得出的部门的净产出。


2.三次产业内就业人口变动


1999至2016年,俄罗斯就业总人数呈现明显的两阶段上升趋势。1999至2008年,俄罗斯就业总量由6410.8万人波动增长至6939.2万人,年均增速约为1%。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俄罗斯就业总量骤减116.6万人。2010年后,俄罗斯就业总量缓慢平稳回升,由6843.7万人增长至2016年的6918.3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0.2%(见表2)。


俄罗斯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就业总量及就业人数比重持续降低。1999年,第一产业就业总人数为923万人,占俄罗斯就业总量的14.40%。此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至2016年,俄罗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总量降至643.4万人,仅占三次产业就业总量的9.3%。相比第一产业,俄罗斯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量波动起伏。1999至2002年,俄罗斯第二产业就业量由1943万人增长至1959.3万人,此后几年第二产业就业量相对平稳,起伏波动不大。2009年,俄罗斯第二产业就业量由1959.3万人降至1854.8万人,较上年减少了5.3%。2010年,俄罗斯第二产业就业量开始缓慢回升,2013年后有小幅下滑,至2016年,第二产业劳动力总量为1833万人,占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总量的26.49%。与第一产业相反,俄罗斯第三产业就业总量一直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3544.8万人增至2016年4441.9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34%。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从1999年的55.29%上升至2016年的64.21%。从就业人口变动趋势来看,各产业就业人数分布变动趋势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大致趋同,但波动幅度更为显著。


表2   1999-2016年俄罗斯就业总量产业分布        (单位:万人;百分比)


年份

总量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就业量

比重

就业量

比重

就业量

比重

1999

6,410.80

923.00

14.40

1,943.00

30.31

3,544.80

55.29

2000

6,452.00

913.80

14.16

1,962.50

30.42

3,575.70

55.42

2001

6,497.70

864.30

13.30

1,971.20

30.34

3,662.20

56.36

2002

6,555.70

834.90

12.74

1,959.30

29.89

3,761.50

57.38

2003

6,597.00

791.20

11.99

1,948.90

29.54

3,856.90

58.46

2004

6,639.90

754.30

11.36

1,951.80

29.40

3,933.80

59.24

2005

6,759.80

762.70

11.28

1,966.20

29.09

4,030.90

59.63

2006

6,810.50

728.70

10.70

1,939.80

28.48

4,142.00

60.82

2007

6,894.70

707.00

10.25

1,959.10

28.41

4,228.60

61.33

2008

6,939.20

681.70

9.82

1,959.30

28.24

4,298.20

61.94

2009

6,822.60

672.10

9.85

1,854.80

27.19

4,295.70

62.96

2010

6,843.70

679.90

9.93

1,867.40

27.29

4,296.40

62.78

2011

6,857.30

673.00

9.81

1,876.80

27.37

4,307.50

62.82

2012

6,878.80

660.90

9.61

1,883.90

27.39

4,334.00

63.01

2013

6,869.00

650.30

9.47

1,878.80

27.35

4,339.90

63.18

2014

6,857.90

638.60

9.31

1,851.40

27.00

4,367.90

63.69

2015

6,914.90

644.30

9.32

1,849.70

26.75

4,420.90

63.93

2016

6,918.30

643.40

9.30

1,833.00

26.49

4,441.90

64.21


数据来源: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调查数据(http://www.gks.ru//)整理汇总。


注:就业量数据考虑的是在统计期内平均就业人口数


(二)三次产业内部产值[7]及劳动力分布的变动趋势


1.第一产业


从产值分布来看,俄罗斯第一产业内部农业、狩猎、林业与渔业的产值均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2002-2016年间,农业、狩猎、林业产值由5737.59亿卢布上升至34563.01亿卢布(见表3),年均增长率在13%以上;渔业产值由296.36亿卢布上升至2178.01亿卢布,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


从就业人口分布来看,俄罗斯第一产业内部农业、狩猎、林业就业人数总量持续减少。2016年,俄罗斯农业、狩猎、林业就业人数总量为628.6万人,较2002年减少了194.3万人,年均降速为1.9%。渔业就业人数2002年至2004年基本稳定,2005年由前一年的11.3万人增加到13.8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22%;2005年后,渔业就业人数相对稳定,波动起伏不大。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熟的捕捞技术及政府的政策支持,2002至2016年间,俄罗斯渔业产值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远高于其就业人口在第一产业就业总量中的比重。2016年,俄罗斯渔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5.92%,就业人口仅占第一产业就业总量的2.33%。


表3  2002-2016年俄罗斯第一产业产值及就业人口分布  (单位:亿卢布;万人)



农业、狩猎、林业

渔业

年份

产值

就业人口

产值

就业人口

2002

5737.59

822.9

290.36

12

2003

6674.31

779.6

594.11

11.6

2004

7733.60

743

617.28

11.3

2005

8641.83

748.9

555.11

13.8

2006

9812.85

714.1

580.72

14.6

2007

11947.79

692.5

616.12

14.5

2008

14865.75

667.5

626.86

14.2

2009

15044.21

658

806.40

14.1

2010

14515.33

665.6

969.77

14.3

2011

19444.85

658.3

965.48

14.7

2012

20734.90

646.7

1078.34

14.2

2013

21933.94

636.4

1180.39

13.9

2014

26658.80

624.7

1362.44

13.9

2015

32034.92

629.7

2042.12

14.6

2016

34563.01

628.6

2178.01

14.8







数据来源:由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库 (http://cbsd.gks.ru/)整理得到


注:产业内产值分析数据考虑的是最终产品在统计期市场价格,不包含中间产业价格。


2.第二产业


从产值分布来看,俄罗斯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值在2002至2016年均有明显增长(见表4)。其中,采矿业产值由2002年的6384.30亿卢布增长至2016年的72965.93亿卢布,年均增长率超过19%;采矿业产值在第二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0.29%上升至29.04%,对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与采矿业产值增长趋势极为近似,俄罗斯制造业产值在2002至2016年间持续增长(2009年除外),由16455.26亿卢布增长至106357.59亿卢布,年均增长率为14.25%。2002至2016年,俄罗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波动降低。2002年,制造业产值为16455.26亿卢布,占第二产业总产值的52.29%,此后行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在第二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波动降低,至2011年该行业产值所占比重降至十年内最低点,为39.57%。2016年,俄罗斯制造业产值为106357.59亿卢布,在俄罗斯第二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42.32%。能源制造传输业(电力,天然气,水)产值在2002至2011年间由3494.53亿卢布快速增长至17461.89亿卢布,年均增长率超过12%,近几年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至2016年为24157.50亿卢布。能源制造传输业(电力,天然气,水)产值在俄罗斯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降—升—降”趋势,2002年,这一比重为11.10%,此后逐年降低,至2008年降至最低点8.14%,经历两年短暂回升后开始逐年降低,直至2016年小幅回升至9.61%。建筑业产值由2002年的5135.44亿卢布增长至2016年的47813.58亿卢布,占俄罗斯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在14%至23%间起伏波动。


表4   2002-2016年俄罗斯第二产业产值及就业人数分布  (单位:亿卢布;万人)



采矿业

制造业

能源制造传输业(电力,天然气,水)

建筑业

年份

产值

就业人口

产值

就业人口

产值

就业人口

产值

就业人口

2002

6384.30

116.30

16455.26

1,208.20

3494.53

189

5135.44

445.8

2003

7698.01

111.20

18976.71

1,193.20

4140.74

189

7030.27

455.5

2004

14116.47

108.80

25909.44

1,178.70

5483.39

190

8470.68

474.3

2005

20642.87

112.20

33884.60

1,163.10

6084.08

192.3

9899.46

498.6

2006

25094.46

104.30

41159.71

1,135.90

7269.82

192.3

12019.59

507.3

2007

28655.28

104.00

50252.39

1,136.80

8558.85

190.9

16339.00

527.4

2008

32846.26

104.40

61639.36

1,119.10

10339.67

188.4

22253.25

547.4

2009

28854.04

99.60

50053.44

1,038.50

13887.37

190

21014.84

526.7

2010

38428.12

105.70

59346.57

1,029.20

15270.88

194.5

25878.14

538

2011

49499.64

106.30

69787.12

1,028.10

17461.89

195

39629.31

547.4

2012

55680.32

108.00

80426.79

1,017.00

18072.27

194.7

45242.83

564.2

2013

59195.39

107.50

82794.39

1,006.50

19537.75

193.6

44748.15

571.2

2014

62415.31

106.40

91844.75

987.20

19925.46

191.4

46814.77

566.4

2015

72175.04

108.20

102941.20

984.00

22226.30

192.3

47802.96

565.2

2016

72965.93

108.80

106357.59

980.50

24157.50

190.2

47813.58

553.5


数据来源:由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库 (http://cbsd.gks.ru/)整理得到


从劳动力分布来看,俄罗斯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见表4)。2002年,俄罗斯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208.2万人,占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总量的61.66%,此后逐年减少。2016年,俄罗斯制造业就业人数为980.50万人,较2002年减少了227.7万人,在第二产业就业总人口中的份额降至53.49%。与制造业就业人数波动趋势相反,俄罗斯建筑业就业人口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建筑业就业人数为455.8万人,此后逐年增长,至2016年增至553.5万人,在俄罗斯第二产业就业总人口中的比重由22.75%增至30.20%。2002至2016年间,采矿业产值在俄罗斯第二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普遍在20%至30%之间,但行业就业人口始终在第二产业就业总人口的6%以下波动,行业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能源制造传输业(电力,天然气,水) 就业人数略有增加,由2002年的189万人增至190.2万人,在俄罗斯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中的份额由9.65%上升至10.38%。


3.第三产业


从产值分布来看(见表5),俄罗斯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车辆维修、日用品维修业和房地产交易、租赁相关服务业产值占比最大,二者产值总和占俄罗斯第三产业总产值的50%以上。2002至2016年,批发和零售业,车辆维修、日用品维修业产值由21926.37亿卢布逐年增至123899.4亿卢布,在第三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7.60%降至25.68%;房地产交易、租赁相关服务业产值由10197.6亿卢布逐年增至133137亿卢布(见表5),对第三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由17.49%增长至27.60%。其余行业中,运输仓储及公共管理、国防安全在俄罗斯第三产业中也占据不小的比重。2016年,运输仓储产值为60674.58亿卢布,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2.58%;公共管理、国防安全业产值为61021.15亿卢布,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2.65%。教育及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业产值虽有明显增长,但产值基数较小,在俄罗斯第三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5%上下波动。其他行业产值较低,近年来在俄罗斯第三产业中的份额普遍在3%以下波动;酒店餐饮业所占份额则在1.5%-2%波动。


从就业人数分布来看(见表5),俄罗斯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车辆维修、日用品维修业就业人数最多,2002年为989.3万人,此后缓慢平稳增长,至2016年为1307.8万人,约占俄罗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总量的1/4。从事运输、仓储业与教育业的劳动力大抵相当,2016年,上述两行业就业人数分别为632.1万人及550.2万人,占俄罗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总量的比重依次为14.23%及12.39%。此外,公共管理、国防安全业的就业人数由2002年的314万人小幅增加至367.8万人,房地产交易、租赁相关服务业的就业人数由491.3万人增加至2016年的612.8万人;酒店餐饮业及金融服务业就业人数近年来小幅增加,在俄罗斯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中的份额始终在3%左右。


表5  2002-2016年俄罗斯第三产业产值及就业人数分布  (单位:亿卢布;万人)


行业统计

年份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6

批发,零售贸易,

车辆及日常品修理业

产值

21926.37

36104.59

71377.28

90788.76

111715.6

123899.4

就业人口

989.3

1103.8

1202

1217.4

1269.5

1307.8

住宿和餐饮业

产值

880.15

1677.92

3579.69

4673.48

6034.51

6487.75

就业人口

107.6

101.7

127.4

121.8

127.2

137.8

运输和仓储

产值

9786.85

18970.07

32582.8

39516.32

53939.53

60674.58

就业人口

511.5

620.2

641.6

626.4

625

632.1

金融业

产值

2803.06

7011.53

15378.5

19429.89

31480.75

34552.35

就业人口

71.5

86.5

113.2

118.2

131.2

125

房地产,租赁和

商务服务业

产值

10197.6

18287.82

39593.85

90089.13

120932.8

133137

就业人口

491.3

498

514.6

551.4

588.9

612.8

公共行政和国防;

社会保障

产值

4887.28

9590.90

18844.01

36318.08

55330.93

61021.15

就业人口

314

336.7

372.7

380.1

373.2

367.8

教育

产值

2799.73

4932.06

9706.64

14012.47

18428.98

20112.18

就业人口

603.7

604.8

598

578.9

552

550.2

卫生和社会性福利

产值

3214.53

5646.55

11978.43

17618.09

26653.24

29211.42

就业人口

439.7

443.3

466.6

460.4

449.6

450.6

其他活动

产值

1819.94

3247.30

6214.62

8221.06

11176.46

13338.29

就业人口

232.9

235.9

262.1

252.9

251.3

257.8










数据来源:由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库 (http://cbsd.gks.ru/)整理得到


四、俄罗斯产业结构变迁度量


产业结构变迁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所处的发展阶段、方向。具体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起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是衡量一国产业结构变迁最重要的两个维度[12]。


(一)俄罗斯产业结构高级化度量


克拉克[8](1940)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以配第的研究为基础,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产出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演进趋势。根据前文分析,俄罗斯第一产业占经济增长的比重普遍在8%以下,近年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在5%以下[9],第二、三产业成为衡量俄罗斯产业结构的重要参照,可将二者定义为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公式可记作:


(公式1)


Y3与Y2分别为第三、二产业的最终产品产值。


俄罗斯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演进过程中,第三产业产值始终高于第二产业。1999至2016年间,俄罗斯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产值比值在1.4以上波动起伏(见图2)。俄罗斯经济恢复性增长阶段(1999至2002年),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有所提高;进入经济稳定增长阶段,俄罗斯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先降后升;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由1.90降至1.60后开始回升。



图2   1999-2016年俄罗斯产业结构高级化波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基于2005年不变价美元价格计算数据绘制。


注:图2 根据俄罗斯二、三产业最终产品市场价值数据绘制。


(二)俄罗斯产业结构合理化度量


根据资源在各产业之间投入产出比重,产业结构合理化衡量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反映的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置程度。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衡量,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最早在《俄国经济平衡—一个方法论文研究》(1925)中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思想。对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耦合程度进行衡量时通常假设经济最终处于均衡状态,生产率水平最终趋同的前提在现实经济中难以实现,以至于结构偏离度指标与实际情况偏离。根据泰尔指数的分解特点[13],参照干春晖和郑若谷(2009)的分析方法[14],测算各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反映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测算公式设定为:


(公式2)


其中,T代表结构偏离度,借以反映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Y为产值,L为就业人数,Yi/Y为第i 产业的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Yi/Li为第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i=1,2,3代表具体产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劳动力资源将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直至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即当且仅当Yi/Li=Y/L,T=0,表明产业发展均衡。若T≠0,则表明产业发展不均衡,且T值越大,产业结构越不合理。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在计算结构偏离度时乘以各产业的权重wi,其中,i=1,2,3。



图3    1999-2016年俄罗斯产业结构合理化波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基于2005 年不变价美元价格计算数据绘制。


1999-2016年间,俄罗斯产业结构偏离度修正指数一直在0以上,波动起伏频繁且呈现增长的趋势,表明俄罗斯各产业发展不均衡,前文对各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值和劳动力占比差异显著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俄罗斯产业结构偏离度修正指数在2000年位于极低点,为0.0198,此后以“M”型走势反复波动(见图3)。2008年,俄罗斯产业结构偏离度修正指数达到极高点,为0.1812。近年来这一数据有所降低,2016年降至0.0202。


五、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


(一)模型说明


经济增长可以看作当期总产出与上期总产出的差额,公式表示为:



其中, 为当期总产出,为上期总产出,若差额>0,表示经济正增长;若差额<0,表示经济负增长。


总产出由三次产业产出构成,将产出增加值分解为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公式表示为,其中,可看作是当期第i产业的增加值,i=1,2,3。


将当期产出表示为:


则经济增长可表示为:


将经济增长进行分解,可得:


(公式3)


其中,



公式3简化为: (公式4)


其中,为t年的增长指数,分别为t年的产业结构指标,为第一产业t年的增长指数。


(二)数据分析


1999至2016年间,俄罗斯经济整体增长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率波动频繁。2009年之前,俄罗斯整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增长率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三次产业波动幅度。俄罗斯一、二产业增长波动最为频繁,且在多个统计年份中波动方向相反;由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后该产业增长趋势与整体经济增长波动趋势逐渐趋近,但波动幅度明显更大(见表6)。


表 6  俄罗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增长基本数据

年份

(%)

(%)

(%)

(%)

1999

6.40

38.58

6.05

3.46

2000

10.00

-3.23

12.11

10.33

2001

5.09

7.61

-1.13

9.04

2002

4.74

0.13

-3.87

10.60

2003

7.30

6.55

6.66

7.72

2004

7.18

-3.70

19.54

1.70

2005

6.38

-5.99

11.50

4.37

2006

8.15

-1.50

5.74

10.61

2007

8.54

5.83

6.24

10.21

2008

5.25

5.07

4.31

5.84

2009

-7.82

-1.92

-14.15

-4.42

2010

4.50

-13.74

7.78

4.10

2011

4.26

6.82

1.67

5.57

2012

3.52

-4.14

2.41

4.61

2013

1.28

5.56

-0.55

2.00

2014

0.73

7.11

-1.70

1.61

2015

-2.83

8.92

-0.66

-4.67

2016

3.62

7.82

2.5

3.97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基于2005 年不变价美元价格统计数据整理汇总。


为分析产业高级化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数据处理中将Y3/Y2加入模型进行分析。根据当期拟合结果,三次产业增长率对总产出增长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依次为0.053、0.373和0.573(见表7),表明各产业产出增长1%时将对总产出增长提高0.053%、0.373%和0.573%。三次产业的增长对总产出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从结构变动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由 可知,第二产业产值增长不能超过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否则当(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值)增长1%时,总产出增长率将降低0.385%;


(2)由 可知,第三产产值增长必须超过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否则无法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3)由 可知,第三产业的增长不能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否则当增长1%时,总产出增长率将降低4.883%。


上述三个结论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即无论如何调整三次产业的增长比重,都将存在对总产出增长不利的情况。三次产业之间绝对有利的调整难以实现,根据三者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差异,我们可以对俄罗斯三次产业做出相对有利的调整,在坚持(2)和(3)两项结论的约束而忽略结论(1)的约束时将对整体产出增长较为有利。在此情况下,三次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为:第二产业优先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优先于第一产业。


表  7    经济增长率与产业增长率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_cons

Coef.

2.729

0.053

0.373

0.573

-0.385

0.463

-4.883

P>|t|

0.000

0.000

0.000

0.000

0.053

0.049

0.037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统计数据计算整理。


根据公式(4)可知,上期的产业结构会影响当期的总产出增长。根据表8可知,上期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促进当期总产出增长,则会拉低当期的总产出增长率。每期的产业结构不仅会影响到当期的总产出增长,还将影响到下一期的总产出增长,当三次产业结构以较为有利的结构发展时,将不断促进总产出的增长,反之,则会拉低总产出的增长率。


表 8   产业增长率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


_cons

Coef.

11.89

0.25

-2.213

3.329

-4.700

P>|t|

0.005

0.000

0.011

0.011

0.120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统计数据计算整理。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产业结构一直向高级化方向转变,但其产业结构合理化依旧存在问题。俄罗斯产业结构偏离度修正指数一直在0以上,波动起伏频繁且呈现增长的趋势。就具体数据来看,各产业内部均存在就业人数比重与产值占比不相符的现象,且这一趋势仍在不断加剧。三次产业增长率对总产出增长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依次为0.053、0.373和0.573。俄罗斯三次产业结构难以实现最优发展模式,只能实现相对有利的发展模式,既第二产业优先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优先于第一产业。为实现俄罗斯产业结构合理化,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俄罗斯政府应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俄罗斯产业结构限制了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与其融入全球化的战略目标相悖。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俄罗斯应积极改变过于单一的依赖能源的发展模式,协调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完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内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制造业内部的升级[15]。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时,要促进第二产业中主导产业与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的辅助产业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共同形成第二产业的主导产业集群[16]。在生产资料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生产资料的产业间合理流动,引导人力资源产业间分布,推动投入产出结构合理化发展。


第二,提高科技水平。科技创新水平落后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俄罗斯虽多次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但实际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其科研投入明显不足[10]。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俄罗斯必须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未来发展中,要加强政策倾斜,制定具体可行的规章政策并严格落实。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积极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优化投资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的突破口是优化投资结构,利用投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结构影响着着经济结构,投资结构不仅仅是一个各部门投资比例的问题,而是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俄罗斯的现实情况是由于出口收入急剧减少,国内企业盈利能力长期持续下降,面临产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显然不能靠自身经济剩余的积累,而应该通过扩大开放、健全法制与管理,广泛而有效的引进外资,并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俄罗斯应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同时加强国内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最大化发挥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17]。


第四,落实远东超前发展经济区投资开放政策。远东超前发展经济区计划是俄罗斯深化改革开放的特区计划,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俄罗斯的未来。远东超前发展区税费减免期为10年,企业入驻十年内减免90%的税费,十年后税费逐步增加;在投资领域方面没有设限,涵盖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武器开发、化学制药、基因技术等领域;特设“迎资局”专门管理帮助外国资本,并保障资产安全。目前特区规划早已出台,俄罗斯应尽快制订详尽的实施条例,加大落实力度,使其对整个俄罗斯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吸引外资起到示范效应。


第五,积极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沿线各国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互联互通;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打造命运共同体。俄罗斯应积极对接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强化区域经济合作,依托现有的合作机制争取各种合作基金的支持,并通过有效扩大外部市场对高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Kuznets, Simon.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II.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Product and Labor Force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1957(5).


[2] Chenery, Hollis B. 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0, 50, pp. 624 -654.


[3] 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4] Kongsamut,Piyabha,et al. Beyond Balanced Growth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1,68 ,pp.869 —882 .


[5]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就够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05):4-16.


[6] 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07):143-151.


[7]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汇总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8] 曲文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与俄罗斯经济增长[J].俄罗斯研究,2007(1):26-33.


[9] 关雪凌,宫艳华.俄罗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与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7-125.


[10]郭晓琼.俄罗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J].俄罗斯研究,2011(3):119-134.


[11] 郭晓琼.俄罗斯经济增长动力与未来发展道路[J].俄罗斯研究,2014(4):192-212.


[12] 金培,铝铁等.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1(2): 5-15.


[13] Pedro Conceição , Pedro Ferreira.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Theil Index: Suggesting Intuitive Interpretations and Exploring Analytical Applications[R]. UTIP Working Paper Number 14, 2000.


[14] 干春晖,郑若谷.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65.


[15] 关雪凌,丁振辉.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12(7):80-86.


[16] 王柏玲,朱建,刘政.环日本海航线建设背景下的珲春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2):108-115.


[17] 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06(1):33-39.




[1]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基于2005年不变价美元统计数据,实行“休克疗法”后,俄罗斯1992年-1996年经济持续负增长,但负增长趋势有所减缓,GDP增长率分别为-14.53%,-8.67%,-12.57%和-4.14%。

[2]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基于2005年不变价美元统计数据,俄罗斯GDP增长率1998年为-5.3%, 2009年上升至6.4%。

[3] 数据参见世界银行统计数据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KD.ZG。

[4] 关雪凌,宫艳华.俄罗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与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 详细内容可参见科林.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https://www.questia.com/read/100123783/the-conditions-of-economic-progress)。

[6] 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以市场价格合算的产业最终产品市场价值,不包含中间产品。

[8] 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London: Macmillan & Co. Ltd,1940.

[9] 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15年俄罗斯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4.56%,32.79%和62.65%。

[10] 根据国际统计年鉴过些数据,2013年俄罗斯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占比2.1%的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