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俄罗斯 Russia Insight
奥斯卡提名奖:萨金塞夫作品中陷入沉思的俄罗斯
- 2018-03-14
- 次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妮娜》
2017年度奥斯卡颁奖典礼已在本月初落下帷幕。当代俄罗斯电影孤隐忍者安德烈·萨金塞夫的《无爱可诉》也荣获了最佳外语奖的提名。自从2003年以《回归》扬名国际影坛,萨金塞夫如今已经拍摄五部长篇,也已连续在威尼斯、戛纳电影节中有奖斩获。
萨金塞夫不讲家庭的幸福,因为它们多少相似;而执着于拍摄家庭的不幸,并从中折射出整个俄罗斯社会的现状。而他与前辈们不同的审视社会现状的尺度与秉持的悲观主义风格也往往引起当代电影界的热议,也导致作品往往失去群众的青睐。
短评摘选
Andrei Zvyagintsev’s Loveless is a stark, mysterious and terrifying story of spiritual catastrophe: a drama with the ostensible form of a procedural crime thriller. It has a hypnotic intensity and unbearable ambiguity which is maintained until the very end. This is a story of modern Russia whose people are at the mercy of implacable forces, a loveless world like a planet without the full means to support human life, a place where the ordinary need for survival has mutated or upgraded into an unending aspirational demand for status, money, freedom to find an advantageous second marriage which brings a nice apartment, sex, luxury and the social media prerogative of selfies and self-affirmation. But all of it is underpinned, or overseen, by intensely conservative social norms of Christianity, conformism and nationalism.
(来自英国《卫报》2017年戛纳电影节专栏评论)
影片的镜头画面考究,影像风格和萨金塞夫的前作有近似之处,也和很多俄罗斯大导的风格有相似点,如塔科夫斯基的《潜行者》、《乡愁》,康查洛夫斯基的《邮差的白夜》等等。客观地说,这部《无爱可诉》似乎比萨金塞夫以往的作品更为纯熟一些,将彻骨之寒、荒芜绝望以含带情绪的镜头画面彻底推延。片中移动镜头的调度精妙有致,室内戏的打光细致,令该片具有相当的观赏性,如,伊始便以一组充满冷寂凄清气质的空镜将影片所需的氛围静静抛出,具有微妙而有效的观影代入感,随着剧情的推进,其影像画面仿佛一种能触动观众纤敏神经的触动器,继而带来更为深刻的观影感受。影片的叙事很稳,且显得有耐心和章法,以对冷冽寂寥自然氛围的营造,完成了对社会大环境的寓意,以对人物的情绪态度处理,完成了对某一群体的素描,也将无爱无望的生活细细地剖开来示人,很多节点上的细节,令人喟叹。
(来自豆瓣网用户芷宁)
对于萨金塞夫,自拍与苹果手机是都市人被异化的符号,通过自拍塑造了物质崇拜和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而在高档餐厅约会的饭局中,Zhenya对于富商情人的调戏,与她在家庭中的形象形成的明显对比,也再一次展现了这种物质崇拜。[...] 这种当代性我们可以追溯到俄罗斯的历史当中,同样在影片结尾的电视新闻中,面对2012年的乌克兰战争,一位失去亲人的中年女人对着镜头呼喊:“我们是典型的工人阶级,我们努力工作,为什么还要夺取我的亲人?”社会主义的梦终结25年后的苏联,一面在莫斯科,资本主义改变了这座城市,而在另一面的乌克兰,依旧有人生活在对于历史的怀旧当中。
(来自凤凰网娱乐,作者:马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