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李凤林大使在“欧亚大讲堂”发表演讲,回顾中(苏)俄建交70年
- 2019-04-20
- 次
4月20日,中国前驻俄罗斯大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凤林在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欧亚大讲堂作了“中(苏)俄建交70年关系回顾”的报告。
李大使结合自身经历,围绕历史上的中苏关系和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展开演讲。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及其继承者俄罗斯联邦建交70年来,经历了与苏联和俄罗斯两个时期的关系演变。在苏联时期,两国关系从亲密友好、公开论战、冲突对抗(包括珍宝岛武装冲突)、逐步改善直至国家关系正常化。1989年5月邓小平同志会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表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是中苏国家关系正常化的标志。结束什么呢?一是结束了公开论战,二是结束边界争端。直到2004年普京总统访华、两国签署《关于中俄国界东段边界的补充协定》,最终完全解决了边界问题。
李大使阐述说,中苏关系四十二年,大起大落,从过热到过冷,把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结果两国都受到严重损失。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不少经济和军事技术援助,为新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主要原因是国家关系不平等,苏联“把中国的位置摆错了”。而在中苏关系的曲折过程中,中国从全面向苏联学习、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和模式,发展到结合本国国情,逐步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李大使指出,苏联解体后,从1992年至1996年,中俄关系经历了从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到新型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过程。现在中俄已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稳定和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包容互鉴、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在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形势下,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李大使谈了中俄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军事技术和能源领域的合作,认为这些良好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双方应进一步全面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增强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不断推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经贸合作中,特别要注意抛弃急功近利的浪漫主义做法,务实高效,照顾对方的舒适度。
随后,李大使回答了听众提出的“普京的外交政策”、“中美俄三边关系发展”、“中俄关系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等问题。
听众对李大使的演讲报以热烈掌声。
本次活动由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并得到深圳市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的全程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邱宣,俄罗斯联邦驻广州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李三德(Александр Игоревич Смирнов),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唐水源,深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建领、深圳市奔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俄罗斯研究中心理事刘鸣宇等百余人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