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杨晓春副主任一行到俄罗斯研究中心调研
- 2018-06-08
- 次
6月5日上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一行到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俄罗斯研究中心”)调研座谈。
教育部中外文交流中心机制工作一处处长丁连普、王炜,机制工作二处岳恒陪同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时延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雪凌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勤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齐悦参加座谈。会议由关雪凌教授主持。
杨晓春副主任首先介绍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的基本情况和人文交流国家战略的使命和意义。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在对俄罗斯交流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在俄罗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目前中俄关系已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政府层面高水平对话频繁,相比较而言,人文交流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他指出,首先要不断完善机制,加强战略谋划,鼓励青年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使青年友好交流的成果惠及长远。其次,要从服务国家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人文交流,打造人文交流品牌项目。人文交流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高校可以在智库资政,学术交流、人员往来、人心相通方面做好服务和支撑。
时延安处长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对俄交流合作的基本情况。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以来与苏联及俄罗斯的教育合作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学校目前对俄合作的两大平台俄罗斯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有关情况,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对俄合作的主要品牌项目和重大人文交流活动。他高度评价了俄罗斯研究中心在成立以来,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人民大学将继续发挥俄罗斯研究优势,致力扩大中俄两国教育人文领域合作。
关雪凌教授从学术交流、人员往来、智库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俄罗斯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中俄人文交流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她谈到,从80年代的人大苏联东欧研究所到2015年在两国副总理见证下成立的俄罗斯研究中心,人民大学拥有良好的俄罗斯研究传统和基础,打造了具有十余年历史的学术品牌“中俄高级经济论坛”,创建了民间外交平台“欧亚大讲堂”,增进了中国与欧亚国家间的了解互信。她表示,以书为媒更能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俄罗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与合作俄方院校联合翻译出版了多本著作,如《普京家族》(中文版)、《普京政治经济学》(中文版、俄文版)、《上海合作组织创建、发展和前景》(中文版)等。
杨晓春副主任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对俄交流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双方就下一步如何开展合作初步交换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