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中心主任关雪凌教授追忆俄汉学泰斗齐赫文斯基

  • 2018-02-26

2月26日,中俄头条、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媒体刊发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雪凌教授追忆俄汉学泰斗齐赫文斯基的文章。原文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教授得知俄罗斯汉学家联合会荣誉主席、俄中友协名誉主席、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和外交家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院士逝世追忆说,齐赫文斯基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关雪凌教授说,惊闻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齐赫文斯基院士辞世,享年一百岁。作为中苏(俄)关系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院士与中国人民大学有一段特殊情缘——在1950年人民大学刚刚命名组建后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外交官。她说,“2017年正值人民大学80周年华诞,受学校委托,2017年6月2日,我专程飞往莫斯科前往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疗养院拜访齐赫文斯基院士。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一直对院士的状态做各种想象,毕竟99岁高龄了。但是,见面一刹那,就彻底颠覆了我之前所有的想象。在院士滔滔不绝的对中苏(俄)回忆中,原计划半小时的拜访延长到将近两个小时。

关教授道, 她对齐赫文斯基院士的印象却是特别的:“院士怀念历史,一见面他就关心我们今天是否还尊重老校长吴玉章;他感恩,当我代表学校聘请他作为人民大学名誉教授时,他说“我没做什么,只是讲了几次课”,并坚持从椅子上站起来接受聘书;他客气有礼貌,走路让我们先行,照顾我们喝茶吃点心;他幽默,我看到他额头上有块胶布就关切地询问怎么了,他说“我都九十九岁了,这样就不错了,美容院都不收我了。”

关教授回忆说,齐赫文斯基院士特别平易近人,“整个座谈中我并没有感觉他作为俄罗斯功勋院士有多么高不可攀,反而感觉更像是邻家的老爷爷在与我唠家常,所以在合影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把手搭在了院士的肩上。合影之后院士说,很多人来看我都跟我照相,但是最后我都不知道来的是谁,我答应院士一定把照片寄给他。”

关教授继续道,“回国后,我如约将几张好的合影给院士寄了过去,连同他关心的吴玉章老校长的各种材料以及中心的部分研究成果。2017年7月17日,他委托其秘书安娜给我回了信,告诉我非常高兴收到照片和书等资料,特别重视与中国人民大学的联系与合作……并在信的末尾写到“我将我们在莫斯科的会面视为最珍贵的回忆,非常感谢您!”


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简介

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1918年9月出生于俄罗斯,历史学博士,教授,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齐赫文斯基院士是资深外交家,曾多次作为外交官来华工作,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中国近现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94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齐赫文斯基以苏联驻北平总领事和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的身份,参与了苏联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全部过程,并受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的邀请,作为唯一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外国驻华外交官,参加了十月一日的开国大典。作为当时留在北京的唯一苏联官方代表,促成了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就实现中苏建交。1981年后任苏中友好协会主席、荣誉主席。

除致力于发展中俄(苏)友好关系,他还一生不遗余力研究和传播中国历史和文化。20世纪60年代曾担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在东方学、中国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绩。一生著述宏丰,撰写出10多部专著、500多篇论文。其中《19世纪末中国维新运动与康有为》(1959)和《孙中山的外交政策观点与实践》(1964)被认为是研究辛亥革命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在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的史学界和汉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两本著作与后来出版的《1898-1949年中国独立和统一的道路:根据周恩来的传记资料》(1996),构成其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三个不同阶段的奠基作。其研究方法、翔实史料和阐释的观点,对俄罗斯汉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2000年主编的《中国的改革与革命》系列丛书获俄罗斯联邦国家奖,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给他颁奖。

莫斯科当地时间2月24日,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院士在莫斯科逝世,享年100岁。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