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Research

《俄罗斯经济与政治研究报告》方福前教授:中俄劳务合作:问题与出路

  • 2017-05-20

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单  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中俄两国政府分别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和“向东看”战略,这为两国劳务合作创造了重大契机。近些年中俄劳务合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问题较多,特别是中国向俄罗斯的劳务输出存在的障碍较多。促进中俄劳务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需要从法律、文化、舆论宣传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劳务合作;开放;改革


[Abstract] the Chinese and Russian governments respectively put forward the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and "Look East" strategy, which created a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bilateral labor co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Sino Russian labor cooperation has some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specially there are more obstacles in China`s labor export to Russia. Promoting Sino Russian labor cooperation in both breadth and depth, we need to reform and adjust in the legal, cultural, public opin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China; Russia; labor cooperation; opening; reform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广,程度也越来越深。自俄罗斯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地理位置相邻的大国,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强。

2001年7月16日,中俄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事务等领域中的合作原则,保证了两国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中俄两国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

2006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管理制度的协定》,明确了中俄边境问题,并且对双方在中俄边界的权利及义务做了相关规定。

2009年,中俄签订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同年,中俄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13年,双方签订了《2013年至2017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同年,中俄两国又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近一步确定了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且表明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坚定立场。

2016年6月25日,中俄双方共同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使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一、中俄劳务合作现状

中俄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在劳务合作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2000年,中俄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短期劳务协定》,为双方劳务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俄两国一系列的友好合作协定确实促进了双方在贸易方面的合作。表1给出了2011—2015年俄罗斯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通过表1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仅次于荷兰,与德国、意大利相当,到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出口对象国,仅次于荷兰。而在进口总额方面,中国一直遥遥领先各国,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进口国的位置。从进出口总额方面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并且连续多年保持着这一位置。


中俄两国虽然在贸易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但是在劳务方面的合作却远不如贸易方面的合作发展迅速。根据表2可以看出,中国劳务人员在俄罗斯承包工程的年末人数和占比(中国在俄承包工程人数占中国在国外承包工程人数的比例)在2007之前不断增长,到2007年达到顶峰,但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不断下降;虽然在2011年达到谷底之后又开始上升,到2014年总人数已经接近2007年的规模,但是其占比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中国对俄罗斯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数量和占比(中国在俄劳务合作人数占中国在国外劳务合作人数的比例)在2008年之前也是逐年上升,但是从2008年开始下降,直到2014年这种下降趋势才有所扭转;但是从人数上来说也仅仅是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从占比上来说甚至还要远低于10年前的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6年)》]


表3给出了各个国家向俄罗斯移民的数量。通过表3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外来移民主要还是以独联体国家的移民为主,这可能是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政策决定的。独联体国家的移民与俄罗斯居民在文化上相近、语言上相通、外貌特征上相似,生活习惯差不多,因此俄罗斯居民更容易接纳他们,他们也更容易融入俄罗斯的社会。在非独联体国家的移民中,2014年来自中国的移民数量超过了一万人,是人数最多的国家,虽然在2015年这个数量下降到了9043人,但是中国仍然是移民到俄罗斯的人数最多的国家。


二、深化劳务合作存在的障碍

由上我们发现,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劳务合作发展大大滞后于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发展。我们通过研究后发现,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这些原因有些在俄罗斯一方,有些在中国劳务人员一方。

1、俄罗斯的排外情绪

俄罗斯民族似乎存在某种排外情绪。以房屋出租情况为例:据调查,俄罗斯居民发布的每10个出租房屋的广告中,会有一个标注“只租给俄罗斯人”,而且这个比例在俄罗斯南方和街道上张贴的广告中还更高。这种情况在欧美等国家似乎是很少出现的。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率提高,就业更加困难,和俄罗斯本土居民相比,外来移民和劳务人员肯吃苦,更加愿意去做脏累差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比较小,从而使得俄罗斯居民觉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比来自中亚和东亚的移民差很多,因此似乎助长了俄罗斯居民的排外情绪。2013年11月4日,莫斯科爆发了大规模游行,要求政府出台更严厉的移民法。2013年的全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只有14%俄罗斯人不反对外来劳务人员移民来俄工作,有78%的俄罗斯人建议政府利用各类行政壁垒限制外国劳动力移民来俄,这一比例数字在近5年增长了26%。

此外,在俄罗斯还流行着一些关于中国在俄劳务人员不实的言论。根据2007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研究员亚历山大·拉林等人的调查,莫斯科几乎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俄罗斯的华人数量已经达到了几百万之多,但是根据俄罗斯专家的估计,在俄华人的数量只有30万—40万人。俄罗斯有人认为,若干年之后,在俄远东某些地区华人移民比例将超过当地人。俄前内务部部长库利科夫曾说中国人通过合法和非法的入境渠道,利用婚姻、经商的等手段落户俄罗斯。2010年,莫斯科有份杂志甚至报道说,中国政府鼓励青年男子迎娶俄罗斯女子,每一名娶了俄罗斯女子的中国男子可以获得1500美元奖励。这些不实言论的传播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俄之间劳务合作的发展。

2、俄罗斯的相关法律法规

俄罗斯联邦政府在2002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法》虽然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外国移民在俄罗斯的法律地位,但是同时也对外国移民在俄罗斯的合法居留的时间和就业领域做出了严格的限制。2007年初,俄罗斯的移民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大幅度简化了外国公民办理登记和就业的手续,但是却对外国移民的数量和就业领域设置了“配额”和“许可份额”。此次移民政策调整虽然为赴俄的短期劳务移民的居留和就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是“配额”和“许可份额”的设置说明俄罗斯对外国移民的限制依然很严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为了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和和俄罗斯公民的就业,俄罗斯加强了对外国移民的管理,收紧了“配额”,使其移民政策又退回到了2007年以前的状况。近年来,俄罗斯对劳务移民的管理越来越严,配额数量也在不断减少,2013年的配额大约为173万人,2014年大约163万人,而2015年仅为27.6万人。

2015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出台了新版的《俄罗斯移民法》。新移民法规定,除了高级的专门人才和记者以外,来俄罗斯申请工作许可、专利、短期居住和长期居住的外国人需要提供其在语言、历史、法律方面的相关文件证明,并且要在拿到工作许可后的30日之内提供上述文件。新移民法的上述规定显然为赴俄的中国劳务移民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布拉戈维申斯克师范学院国际教育与合作局局长尼古拉·库哈联科说,在远东,中国移民的数量在减少,原因不在于国际金融危机,而在于综合性俄语考试的施行。

目前中国劳务移民在俄罗斯获得工作许可的流程为:首先由雇用员工的企业向俄罗斯移民局提交申请,获得配额(高级专家不需要配额),然后用人企业办理劳务邀请,受雇员工办理工作签证,最后受雇的员工在入境之后办理居留。根据《俄罗斯联邦出入境管理规定》,普通工作签证签发给进入俄罗斯联邦进行劳务活动的外国公民,有效期为劳动合同或关于完成工作(提供服务)的民事合同的有效期,但不得超过一年。对于作为高技能专家并遵照联邦法第13.2条“关于外国公民在俄罗斯联邦的法律地位”进入俄罗斯联邦进行劳务活动的外国公民或类似的公民,签发多次往返的普通工作签证,有效期为劳动合同或关于完成工作(提供服务)的民事合同的有效期,但从该外国公民进入俄罗斯联邦起,不得超过三年,之后该签证的有效期可延长为劳动合同或关于完成工作(提供服务)的民事合同的有效期,但每次延长不得超过三年。此外,俄罗斯对本国居民和非本国居民征收的税收也差异很大,对本国居民的工作收入征收税收的税率为13%,而对非本国居民的工作收入征税的税率却高达30%。

俄罗斯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外国移民的居留和就业造成了诸多不便,在限制了合法移民的数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非法移民。2013年俄联邦移民局局长罗莫达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各地区人权事务全权代表协调委员会会议上表示,目前俄罗斯境内有近350万非法移民,这个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俄罗斯合法移民的数量。大量非法移民的存在导致了出售劳工身份的产业链的形成,并且导致了腐败的滋生。根据中俄资讯网的报道,目前俄罗斯存在着向外籍劳工出售商务签、1年劳工许可证和3年劳工许可证3种合法务工身份的交易市场。

3、中方劳务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中国对俄罗斯派出的劳务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从事建筑和农业劳务合作项目的工人,他们基本上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文化和技术水平不高。根据拉林2007年的调查数据,约有一半参加问卷调查的中国移民的俄语知识仅能够满足有限的交流,有85%的参加问卷调查的中国移民不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方面的俄罗斯的法律法规。

中国对俄输出的劳动力在语言和法律方面的障碍导致中国移民难以与俄罗斯当地居民交流,只能将自己的交际圈子限制在中国移民这样一个小的范围内。根据中国香港凤凰网报道,俄罗斯地区发展部长茹洛夫斯基指出,一些进入俄罗斯境内的华人脱离不了原有的乡情生活圈子的根本原因就是语言不过关,而究其根本因素是文化层次低。由此可见,语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在俄华人的生活和工作,从而严重影响中国移民的社会融入度和幸福感。

法律知识的欠缺也给中国移民在俄罗斯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造成巨大的不便。根据中俄资讯网报道,2014年10月12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收到来自俄克麦罗沃市某公司建筑工地多名工人的求助电话。据了解,该工地工人由于不了解公司与工头签订的协议,因工资原因与公司发生冲突并升级为暴力事件,后来又由于护照和对法庭判决不满等原因被收押,由于中国工人不懂俄语,且不相信翻译,对争议的解决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最后,在中国驻俄大使馆的建议和推动下,才最终将问题解决。2015年3月5日,俄海关在北京飞往莫斯科的航班上查获了230公斤 “**”。随即,俄方扣留了涉嫌走私毒品的34名中国公民。后经核实,被扣的中方人员系黑龙江省某公司员工,他们入境时携带了230公斤用于制作豆腐的卤水原料“卤水片”,因数量较大,且俄方对“卤水片”成分存疑,闹出误会。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中俄两国在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在语言和法律方面存在的障碍,给赴俄的中国劳务人员造成了巨大的不便。


三、中俄劳务合作面临的机遇

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世界上的劳务输出大国,俄罗斯作为缺乏劳动力而且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两国之间劳务合作方面的潜力巨大,两国之间的劳务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1、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开始,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其目的就在于增加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及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国际问题上的合作,这也会成为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西亚、欧洲各国和俄罗斯也可以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实现共赢。

俄罗斯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必经之地,并且是重要一环,俄罗斯政府从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久就表示出了高度的认同。2014年2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索契会面,俄方表示“积极响应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愿将俄方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创造出更大效益。”根据中国《第一财经》报道,2015年5月8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与俄总统普京会面后,中俄双方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表示支持启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一体化的对话机制,并将推动在双方专家学者参与下就开辟共同经济空间开展协作进行讨论。2016年6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塔什干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俄方赞成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合作。

中俄两国在“一带一路”上达成的合作意向无疑会促进中俄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尤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项目上,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丰富的经验,会成为中俄两国劳务合作的重大契机。

2、俄罗斯“向东看”的战略

2013年11月22日,乌克兰亲欧洲派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抗议群众要求政府和欧盟签署协议、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行选举。2014年2月22日,乌克兰议会罢免亚努科维奇的总统职务,并宣布提前于同年5月25日举行总统大选。3月11日,克里米亚议会通过了克里米亚独立宣言并进行公投并入俄罗斯。 由于乌克兰危机的缘故,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始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制裁,最初制裁仅针对俄罗斯的官员,后来逐渐扩大到了金融、能源、科技等领域,使得俄罗斯原本就处于困境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

为了应对乌克兰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采取了“向东看”的战略,积极寻求与东方国家的外交合作,这给中俄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两国先后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此外,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和《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

随着“向东看”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俄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这无疑会对中俄劳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世界石油价格下降

近几年世界原油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到2015年国际原油现货价格已经下跌到不足2011年的一半,而且还在继续下跌,这无疑对严重依赖原油出口的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和财政状况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加之俄罗斯实施的“向东看”的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合作对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就变得更加重要,这也使中俄劳务合作的深化成为了可能。


图1. 世界原油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年)》


四、中俄劳务合作:出路

我们认为,中俄劳务合作有巨大市场,有很好的前景。要使中俄劳务合作健康地发展,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努力。

1、进一步加强中俄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

要加强中俄劳务方面的合作,增加中国对俄罗斯的劳动力输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加强中俄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为中俄劳务合作的发展创造环境。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俄罗斯“向东看”战略为中俄两国各领域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中国应该以此为契机,一方面要加强与俄罗斯尤其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能源领域与基础建设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中俄人民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消除俄罗斯人民对中国移民的排斥情绪,为中俄劳务合作的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媒体正面宣传,消除不必要的误解

如上所述,有些俄罗斯居民对中国劳务人员的看法或认识实际上是误解,而这些误解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俄罗斯部分媒体对中国移民的夸张报道甚至是不实报道,由此导致一部分俄罗斯居民对中国移民产生了抵触和排斥情绪。因此,俄罗斯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国移民的正面宣传。根据2016年4月《社会舆论》基金会的调查,56%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是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32%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伙伴国家。根据2016年俄罗斯列瓦达中心最新调查数据,3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俄罗斯最亲近的朋友。这说明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对中国表示认同和友好的俄罗斯人,如果俄罗斯政府再辅之以对中国和中国移民的正面宣传,许多关于中国移民的不实之词自然就不会再有市场。

3、俄罗斯政府应简化移民手续

向俄罗斯移民的手续和“配额”制度严重制约了中俄之间劳务合作的发展,而支持这种移民政策的一个重要论据据说是为了保护俄罗斯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实际上这种论据是值得怀疑的。虽然从短期来看,这样的政策确实有助于保护俄罗斯本国居民的就业,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政策其实是限制了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劳动力的流动性,从而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如果俄罗斯能够放松其对外国移民进入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管制,那么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无疑会给俄罗斯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增长,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俄罗斯人民的收入和就业。

4、中国政府加强对出国人员的培训和支持

中国对俄罗斯输出的劳动力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的文化特别是俄语水平偏低,这也使得在俄罗斯的中国劳务移民在语言和法律知识方面产生了问题,从而阻碍了他们与当地人民的交流和开展经济活动。近几年,中国对外输出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素质在不断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情况会不断改善。为了进一步促进中俄劳务合作的发展,依然需要中国政府加强对赴俄劳务人员的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增强其语言能力和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赴俄劳务人员的幸福感和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加强中国移民与当地人民的交流,有助于消除一部分俄罗斯居民对赴俄中国劳务人员的误解,不断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


参考文献

[1]包淑芝,孟英杰. 俄罗斯人口危机与中俄劳务合作的发展[J]. 哈尔滨:《商业经济》,2013(2):68-70.

[2]程亦军. 俄罗斯人口安全与社会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雷丽平,朱秀杰. 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危机与中俄劳务合作[J]. 长春:《人口学刊》, 2011(5):66-73.

[4]刘慧丽.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问题与中俄劳务合作[J].北京:《欧亚经济》, 2007(2):41-45.

[5]王殿华.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于晓丽. 俄罗斯外来移民现状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7]于小琴. 俄罗斯人口问题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8]张美珍. 俄罗斯的中亚劳务移民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 哈尔滨:《西伯利亚研究》,2014,41(6):52-57.

[9]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俄罗斯发展报告(2015)[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