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Research

《哲学研究》安启念教授: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苏联模式

  • 2017-07-01

人们常说十月革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说法固然不错, 但还不足以表明十月革命的特征。在今天看来, 它是一场具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 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历史意义与这一特点密切相关。

按照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 只有当资本主义经过充分发展已经孕育出自己所不能容纳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生产力时, 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可能发生。以此为标准来衡量, 1917年的俄国是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 沙皇彼得自上而下发动改革, 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 俄国开始走上现代化之路, 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此后到1917年的二百年间, 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举步维艰。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农奴宣言, 随后又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加速。1906年至1911年, 斯托雷平以铁腕推行农村改革,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尽管如此, 1917年俄国80%以上的人是农民, 70%的人是文盲, 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农民的国家, 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出起步阶段。十月革命之前8个月, 1917年2月, 封建沙皇统治才告结束, 其原因还不是因为资产阶级发动了革命, 而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动摇了沙皇统治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些偶然因素使得沙皇的专制统治无法继续。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远远没有成熟。

但是俄国的国情还有另一个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冲击, 由于帝国主义战争, 俄国旧的秩序无以为继, 新的秩序难以建立, 原有的矛盾尚未解决, 新的矛盾又日益尖锐。政局动荡, 政权更迭随时都有可能。恩格斯曾在1885年这样描述俄国:“这个国家正在接近它的1789年。革命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爆发;它每天都可能爆发。在这种情况下, 这个国家就像一颗装上炸药的地雷, 所差的就是点导火线了。……在这种情况下, 一小伙人就能制造出一场革命来, 换句话说, 只要轻轻一撞就能使处于极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用普列汉诺夫的比喻来说) 的整个制度倒塌, 只要采取一个本身是无足轻重的行动, 就能释放出一种接着便无法控制的爆炸力。”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第532-533页) 工人农民的斗争日益高涨。1912年有72.5万工人参加罢工, 1913年人数达到88.7万人, 仅1914年上半年罢工人数已经超过1250万人。1917年3月 (俄历2月) 取代沙皇统治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罔顾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 决定继续参战, 而且没有满足农民取得土地的要求, 也没有立即召开立宪会议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与沙皇政府一样无力控制社会局面。战争加剧了经济混乱, 战场失利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军队开始脱离政府控制倒向苏维埃。从1917年春天开始, “农民将原本属于大地主的家畜和工具进行分配, 砍伐私人森林里的原木, 迫使独立的农场主重新遵守公社的规定。他们不等法律批准, 就从贵族和富农手中夺取土地, 并焚烧地主的家园, 试图把他们赶出村子。在主要城市的街道上, 工人、士兵、学生和其他的城市居民群体一次次地控制公共广场、林荫大道和街道, 在那里集会、送葬和示威。伴随这些社会行为, 同时出现的还有酗酒、流氓行为、抢劫和犯罪暴行。” (梁赞诺夫斯基等, 第440页) 于是, 虽然按照马克思的标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远未成熟, 但布尔什维克在社会动荡中取得政权的机会是现实存在的。

针对能不能在俄国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中产生严重分歧。列宁在1917年4月的一次群众集会上高呼:“社会主义革命万岁!”普列汉诺夫则说:“我国工人阶级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利益还远不能把全部政权夺到自己手中来。把这样的政权强加给它, 就意味着把它推上最大的历史灾难的道路, 这样的灾难同时也会是整个俄国的最大灾难。” (普列汉诺夫, 第464页) 普列汉诺夫恪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 列宁依据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 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俄国是有可能直接在封建主义基础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这是列宁基本的理论依据。

列宁通过提出结束战争、土地属于农民、工厂属于工人、权力属于人民等口号, 使布尔什维克的力量迅速壮大, 顺利夺取政权。列宁坚信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他一方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努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 另一方面热切期待并积极支持欧洲先进国家无产阶级发动革命。然而被马克思恩格斯视为俄国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要条件的“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遥遥无期, 国内向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过渡也遭受挫折,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不得不从1921年起战略退却, 转向新经济政策, 借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等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经济。他对这段历史做了深刻反省:我们为革命热情所激励,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全集》第42卷, 第176页) 他还说:“这种构想是错误的, 是同我们以前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论述相抵触的。” (同上, 第182页) 归根到底, 就是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出入。

这是不是意味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的道路行不通?孟什维克就是这样指责列宁的。列宁自己在晚年对相关问题做了深入思考, 写下被称作其“政治遗嘱”的几篇重要论文, 提出一系列在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其中最重要的, 是《论我国革命》。它是列宁对自己一生革命实践的总结。针对普列汉诺夫和整个孟什维克对布尔什维克不顾客观条件在俄国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指责, 列宁反驳说:“你们说,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 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创造这种文明的前提, 如驱逐地主, 驱逐俄国资本家, 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 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列宁选集》第4卷, 第778页) 在这里, 列宁没有再提西方发达国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事, 而是直接承认孟什维克强调俄国社会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 但他把自己的实践概括为“先夺权, 后创造条件”, 认为这样做并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列宁完全承认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只是把历史顺序颠倒了———从具备了社会主义所需客观条件以后再夺取政权, 改为先抓住机会夺取政权, 然后再利用政权的力量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这一设想没有违背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 没有违背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上、逻辑上看, 列宁的设想是驳不倒的, 完全可以成立。新经济政策看起来是从社会主义立场的倒退, 但它和夺取政权一样, 是列宁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体构想的一个环节, 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 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实际结合起来了。

这是列宁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最终找到的理论依据, 也是对十月革命性质的深刻揭示。它是社会主义革命, 但革命的条件、形式、政策与经典作家的设想明显不同, 是具有鲜明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落后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是俄国国情, 布尔什维克面前出现了发动社会革命夺取政权的机会也是俄国国情。生产力落后、阶级斗争激烈还不是俄国国情的全部, 影响十月革命的俄国国情还有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等多种因素。最著名的俄国宗教唯心主义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1937年这样说:在俄国, 自由主义、社会改良主义是乌托邦, “而布尔什维主义倒是乌托邦色彩最少、最现实、最符合俄罗斯1917年的整个形势、最忠于某些俄罗斯固有传统和极端主义所理解的俄罗斯人对普遍性社会真理的寻求以及借助暴力进行管理和统治的俄罗斯方法。这是由整个俄罗斯历史的进程决定的, 也和我们创造性精神力量薄弱有关。共产主义是俄罗斯的宿命, 是俄罗斯人民命运中的根本因素” (Бердяев, С.93) , “列宁以马克思的名义完成了革命, 但不是遵照马克思的方法。” (Тамже, С.88)

列宁的上述思想, 意义十分重大。世界上, 主要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有许多落后国家国情与俄国相似。列宁所说的“先夺权, 后创造条件”是为俄国革命找到的理论依据, 也是为中国等社会发展落后但是马克思主义者夺取政权的机会已经出现的国家指出的道路。讲到俄国越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时, 恩格斯曾经说:越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不仅适用于俄国, 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第459页) 。20世纪曾经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 就是沿着列宁依据十月革命的经验指出的道路发展起来的。

节选自《哲学研究》



[1]俄罗斯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 梁赞诺夫斯基 (Riasanovsky, 2007

[2]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邓小平 著, 1993

[3]列宁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列宁著, 1988

[4]世界经济[M]. 人民出版社 , 《世界经济》编写组编, 1981

[5]在祖国的一年[M]. 三联书店 , (俄)普列汉诺夫著, 1980

[6]论列宁[M]. 三联书店 , [苏]托洛茨基 著, 1980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