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俄罗斯 Russia Insight
喀山联邦大学 —— 余翔
- 2016-09-12
- 次
这些年在外求学的时间远多于在家乡的时间,呆在大城市久了,便会不习惯家乡的生活节奏。接着,去年十月,我拖着大件的行李降落在了一个之前从未出现在我生活中的城市——喀山。一年后,当我从楼下取出那两个熟悉的行李箱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城市。
而这里的一切,都有别于大城市的习气,你不会一下子被她的城市景观所吸引,不会被穿梭如流的人群所推挤,你只会吃惊于这里的普通,普通地像回到家乡,心里一下子挤出一道巨大的鸿沟,这样的落差在最初的一星期会让你对接下来的一年时间了无兴致,然后,生活开始在这异国他乡生出枝丫来,虽然一下子变进入了寒冬腊月,但生活就是这样,在哪儿都能这么蓬勃的蔓延。曾经开玩笑地说,只想去一个安静的城市学习,读书,写生作画,多少有些唯心自私的想法却突然成了真,往往会措手不及,再连带着巨大的心里鸿沟,让我的生活如洪流一般激荡,然而这样的鸿沟在以后的时间里渐渐被填平了。心里也不再抱怨这里的普通。再接下去,就是喜爱了。巴金在《激流》三部曲总序里谈:“且看生活的激流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我也怀着这样的心情,在异国的积雪和闷人的暖气里开始了另一段生活的激流。
鸡木耳。这是一个语言系老师的绰号,由于其本人名字的俄语发音像极了“鸡木耳”,便生出了这样一个可爱的绰号,便得以广为流传,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我们对中国菜肴的想念。他是一个三十上下的年轻小伙,喀山本地生人,之前在银行供职,后来转到了喀山大学任教。一个有趣的老师吸引人之处总逃不过这两点:语言和外貌。他也如此。锃亮的大脑门下是一对大大的眼睛,课堂上时常的打趣也确实缓解了课程内容的乏味。他便是数百位喀大教员中的一位,像这座城市一样普通,却又如此鲜活饱满。
叶连娜·尼古拉耶夫娜,我的论文导师,在另一个系办的副教授,有着干练的橙红色短发和和蔼清澈的浅蓝色眼睛。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我完成了自己的学年论文,从对一个学术领域的完全陌生到较为详细的了解,她的引导颇为重要。与她最初的联系是在十一月,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见面。我想要进行的研究方向是当代戏剧,正好的是,她的方向也是当代比较戏剧,所以有了很多契合点。经过初步的资料阅读后,她想我提出了选题的建议,在与国内导师商量后,确定了论文的方向为研究当代戏剧家列瓦诺夫的戏剧创作美学。就新戏剧而言,这是一个很广泛且新颖的领域。戏剧文学在苏联解体后生发出许多新的潮流派别,这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现象,聚合出各式各样的戏剧创作团体和戏剧节。后苏联社会中充斥着分散化的暴力冲突,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充满着缺乏安全感而造成的边缘化状态,这也的现实条件也反应在了戏剧语言中,通过更为激进的表演形式来进行舞台化,这便形成了新戏剧的基本理念。而列瓦诺夫又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风格多样,体裁和主题也都包罗万象,其作品中对经典戏剧的互文和解构解构,对纪实戏剧与超现实主义戏剧的创新,以及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对边缘人物的存在主义角度的思考,都体现了一个当代作家对本国文学传统的尊敬,对社会的敏锐触觉和使命担当。借此我们便有了论文的研究客体和方向。
论文最初的撰写是很困难的,或者说,简直难以下笔。我在网上图书馆查阅下载论文,在图书馆找相应资料,研读作家文本,鉴于几乎没有中文资料的原因,前期的工作变得举步维艰。但是这样的方式也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在网上购买了许多相关书籍,各方资料让我得到了足够的理论支持和依据,这让我接下来的写作变得自如了许多,最终我的论文在四月底完稿,我在三月底也参加了喀大学生学术论坛。
四月份,在喀大进行了喀山外国留学生俄语奥林匹克比赛。首先进行的是校内的选拔赛,第一轮第二轮分别是写作和口语,在并没有抱着太大期望的情况下我竟然赢得了校内选拔的第一名。在之后的两轮正式比赛中,笔试顺利通过,但在口语比赛环节,我“幸运”地抽中了一号签,所以还没来得及准备完就不得不上台演讲,结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不管怎样,我和小伙伴还是有幸一起前往了喀山市府大楼参加了比赛颁奖,并获得了两个奖项,实在是幸甚至哉,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除了学习,生活上对于喀山的习惯也是我爱上这座城市的另一个原因。
喀山当地人善良,热情且可爱。相比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这里的人们对我们更加欢迎和友好。他们更为淳朴和简单,所以也让我们更快地融入到城市当中。在这里我也找到了一些好朋友,她们也在喀大学习,有的住在大运村,有的住在老宿舍,有的自己租房子。我们会邀请他们一起吃饭喝茶,他们也会回请。有时我们还一起逛街闲聊。在与他们一起的时间里,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风俗民情,更好地解读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当然,也提升了自己的俄语水平。
我在喀山的留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终会成为生命中宝贵的记忆。这里有善良的人们,有便利的交通,低廉的物价,舒适宜人的人文自然环境,利人的城市规划,有序的商业和住宅区,数量众多的博物馆和剧院,这一切都熔铸在喀山这个不是很大的城市里,相较其他都市而言,虽然普通,甚至平庸,但是她的内在之美让每个在这里生活的学生都流连不已。我的朋友们让我保证,我会再回来喀山见他们,我毫不犹豫地做了保证,我想,只要还有机会来俄罗斯,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还是旅游,我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到喀山走一遭,就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人民大学2014级研究生
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