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Cooperation

第五届中俄高级经济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 2012-11-01

10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五届中俄高级经济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


论坛开始前,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教授会见了中俄两国与会嘉宾,陪同会见的有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国际交流处处长唐忠教授等。冯惠玲副校长首先代表会议主办方之一向远道而来的俄罗斯代表团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提出希望论坛能够立足于学界,又超越学界,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冯惠玲副校长还提到,中俄高级经济论坛的举办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希望中俄高级经济论坛能够越办越好,成为两校长期合作的平台。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副校长卡尔里克教授首先对中国人民大学的热情招待表示了感谢,并提出该论坛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学者交流、研究和探讨两国经济社会现状、问题的有效平台,该论坛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经济会议之一,他认为论坛的研究成果一定可以帮助两国政府制定出有效的长期政策和决议。杨瑞龙院长回顾了双方的合作历史和成果,并提出希望将来双方能有更多层次的学生交换,以及能有更多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也参与到该论坛,把论坛办成更高层次、更广视野的交流平台。

随后,第五届中俄高级经济论坛正式开始。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主持了开幕仪式并介绍出席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副校长卡尔里克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欧亚司副司长桂从友先生、俄罗斯联邦驻华公使陶米恒先生等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
冯惠玲副校长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双方的合作历程,她说,中国人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同属两国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在经济学科研究方面处于领军地位的高等学府,两校的长期学术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中俄经贸关系健康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冯惠玲常务副校长指出,全面提升国际性,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人民大学正着手确立各学科的实质性国际一流合作伙伴关系。今天,第五届中俄高级经济论坛的举办,正是对人大新时期发展战略的一个很好的落实与推进。论坛的举办一定会进一步的推进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加强我校与世界知名学府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人民大学国际性的提升带来更大的动力和活力。



卡尔里克副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的学术地位及研究特色,并强调中俄高级经济论坛作为两校的合作平台,不仅促进双方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确实为两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政策建议。卡尔里克副校长还提到,人民大学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的重要合作伙伴,希望中国的经济学界能够早日获得诺贝尔奖。




桂从友副司长首先代表代表外交部领导和有关司局预祝本次中俄高级经济论坛成功举办。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举办是两校的强强联合,将对当前中俄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并产生重要影响。中俄互为重要战略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俄目前的经济形势都有困扰,中俄双方应始终致力于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互利共赢的协作关系,这对两国经济发展、解决当前困难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应建立长久持续的合作,扩大双边贸易,重点提高深加工领域、高附加值产品和创新领域的合作以及战略性重大项目的合作,将务实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两校已经为两国交流做了大量努力工作,希望能够为推动中俄务实合作和两国关系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陶米恒公使在致辞中指出,中俄两国贸易有着光明的前景,合作潜力巨大。俄中高级经济论坛已经成为指导俄中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并对会议的组织者表达了感谢。


论坛的主题演讲环节由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副校长瓦西连科博士主持。来自中俄两国的经济学者、政府官员和知名企业家,围绕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中俄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俄经贸合作前景、中俄能源领域合作、中俄未来双边关系、中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与结构调整等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研究员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短期内无法见到乐观前景,长期来看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中俄两国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等领域面临相同的发展问题,在贸易、能源等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利益,应积极采取实质性措施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技术体系与商品学教研室主任乌瓦洛夫教授认为,中俄两国地缘战略的优势位置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两国应在基础设施、交通走廊、信息技术等领域建立全面的合作框架,深化两国在上述领域的合作关系。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田会先生以《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煤炭贸易的互补性》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近期煤炭价格大幅回落的原因,然后对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煤炭开采和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两国在该领域存在重要的利益共同点,合作前景良好。随后他对未来中俄两国在煤炭领域的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处处长齐普拉科夫认为,强大的中国需要俄罗斯的支持,俄罗斯也需要一个繁荣的中国。他分别就人民币和卢布的国际化、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合作、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等热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加强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表达了关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认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存在双赢的坚实基础,也应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由特定国情、要素特点以及要素结合方式决定的。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模式方向的共识已逐渐形成,但经济中观产业政策的方向需要厘清,宏观经济微观基础的隐忧已经显现。



与会嘉宾睿智精辟的演讲和精彩纷呈的问答,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与共鸣。在热烈的掌声中,上午的主题演讲圆满结束。

下午的中俄专家论坛围绕着“经济危机后的中俄经贸合作与经济发展”、“新时期中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两个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主要内容包括中俄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与展望、危机后中俄经济发展战略及特点、中俄两国在军事、能源、运输、网络领域的合作、加入WTO以来俄罗斯反倾销摩擦及启示以及新世界格局中双方制度机构模式的变化建议等。

第一单元的“中俄专家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雪凌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研究室主任程亦军教授介绍了中俄两国贸易对双边的重要性,指出中俄经济贸易存在的两大问题:贸易结构不合理与贸易不平衡,并就此两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乌莎齐夫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中俄粮食安全问题”,他首先指出俄罗斯当今的农业发展的乐观现状,粮食出口潜力3000万吨,糖出口潜力50万吨等,继而着重分析了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框架下如何提高中俄粮食安全水平问题,最后高度赞扬了中俄两国农业紧密合作与交流的态势。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坡岭教授分析了新阶段中俄两国经济现状,认为0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经济更加显示内需拉动型特征;并指出中俄贸易结构近年来的演变: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由生活用品主导到生产设备主导转变,而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没有明显变化,最后教授指出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新任务。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副校长卡尔里克教授,特别指出“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机械制造业产品、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原材料能源的贸易结构”的片面性,指出俄罗斯同样也向中国输出核工业装备、涡轮机械、先进武器等高科技产品的现状;接着他分析了当今世界格局及中俄两国国防投入与美国国防投入的对比,指出中俄两国加大国防投入是非常必要的;最后介绍了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现状及突破点。

刘小宁教授介绍了黑龙江省在中俄经贸合作中的独特优势,提出关于在黑龙江省建设中俄全面合作先行区和示范区的构想。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企业管理学教研室研究员乌尔如木泽夫认为中俄两国应加强在互联网领域的合作,加大两国互联网产业互相投资数,共享互联网发展的果实。

黑龙江省中俄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绥芬河市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金波教授则从更加具体的角度分析两国经贸,介绍了中俄两国贸易通道的现状,提出了畅通欧亚大陆桥、提升通道竞争力的六条宝贵政策建议。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希拉克拉克教授指出未来煤层气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将是俄罗斯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国。

第二单元的“中俄专家论坛”由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金融财政与国际经济关系主任舒巴耶娃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秘书长萧琛教授就中国转型模式与“新政”的困难和前景做了专题报告。他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增长放缓和货币领域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应采取“新政”,为政治改革做好前期准备。他还认为,中国当前在国企、房地产、收入分配、劳工市场等领域都存在一定的改革困难,要实现中国模式转型和实施“新政”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系主任梁赞诺夫教授介绍了经济危机后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并与中国当前战略进行了比较。他强调,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最先体现在双边贸易领域。中俄两国都应采取措施刺激经济、走出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宋利芳就俄罗斯的反倾销摩擦问题做了报告,并从WTO成立以来俄罗斯反倾销摩擦的基本情况、特点及成因、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关系教研室主任列克尔德教授分析了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国际网络企业的未来。他认为,现代经济体系中,创新停滞是重大问题,而网络营销是将来两国发展国内经济的重要措施。他分析了网络企业建立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并结合俄罗斯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关措施。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心主任童伟教授介绍了新时期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她主要从雇员保障、面向妇女和儿童的社会福利、面向贫困和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改革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具体措施。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所高级研究院基尔基娜就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制度机构模式的变化做出了报告,她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认为各国治国道路应从机构、制度开始。她建议,由于各国制度不同,应在学术领域建立制度矩阵,便于更好地进行经济研究。同时她还提出,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一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雪凌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致闭幕词,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副校长瓦西连科博士作了会议总结。第五届中俄高级经济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